小书屋 > 穿越小说 > 厨堂小师傅 > 第二十七章难民水源
    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武昌三年夏日干旱,几乎覆盖大半个国家,庄稼枯死、民屋走水,百姓家的牲畜烧死不计其数,受灾民众哀嚎遍野,各县的告急文书如同雪片一样飞进了户部当中,请求下达,开仓放粮。

    更有甚者,就离京都进的几个县城都亲自来到京都,跪求下达命令。

    户部尚书何成仁揉揉揉自己发红干涩的眼睛,又放下了手中的毛笔,望着屋外干燥的天气,无奈的叹了口气。

    接连奋战了三天三夜,期间歇息的时间,总计也不过两三个时辰,各种文书的批示、归档,上报,以及开仓放粮的命令,即使是年富力强的何成仁也是有些吃不消。

    只见他喝了一口热茶,甩了甩因长时间持鼻出血而发酸的肩膀,再次环顾周围,不由得苦笑。

    此次因为旱灾而导致大量文书需要观看,长期的翻阅,依旧使右侍郎宋波光告病在家。

    要知道宋波光正值壮年,却依旧被这拖累的告病在家,就知道这文书有多少了,再加上左侍郎被剔除,现在依旧工作的也只有十几人了,其他人基本上都是因为体力不支晕倒,回家休息去了,左侍郎又犯事被抓了

    这一天朝堂之上是极为热闹,叶轩坐在高高的皇位之上,面色有些阴沉,他知道今年会是一个大旱之年,因为他已经听天象司汇报过了。

    这才刚刚不过夏季中旬,国内各地就已经报告出了庄稼几乎快要枯死,秋季收不到粮食的消息,这是一个不好的消息,非常不好。

    粮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东西,今年要是没有粮食,这又有多少万人要因此失去生命,饿死。

    大兴国自开国以来,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候,只不过那时候,受灾的地方比较小,而且当时的国库充盈,国力强盛,开仓放粮,便可解决,之后又引了一小段江河之水用于灌溉,这才解决了问题。

    但现在受灾的地方太多了,国中也因为连年征战的缘故,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虽然说开仓放粮,不成问题,但接下来该怎么办?

    现在又报告涌入京都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些人该怎么安置?难道就这样放任不管?

    叶轩是越来越头疼了,今日早朝,这一消息一传出,底下的两帮人马就开始了互吵模式,自开国以来朝中的文臣与武将就是一对矛盾体。

    没有事情的时候,双方好的就跟兄弟一样,也几乎没有任何争执,但是一旦有比较大的事情发生,吵架模式就开启了。

    在最前面的便是主要的力量,先是武将,其中吵的最凶的便是虎卫大将军牛班,他主张加重商旅的税款,来应对这一次的灾害。

    大兴国国力强盛时期,朝中共设二十一卫,掌管府中以及各地的安全,但现在大兴国国力还在恢复时期,所以只设了十二卫,十二卫为府兵的领导机构左右龙卫、左右虎卫、左右牛卫、左右武卫、左右禁卫和左右威卫。

    十二卫遥领天下六百五十七个折冲府,分领诸军府到长安上番宿卫的府兵,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

    总之这十二卫,官位很大,另外便是文臣了,文臣则是六部尚书与左右侍郎,再加上一个秦相,实力自然也是不弱。

    同时他们有各有爵位,实力不相上下,所以才能吵得下去。

    大兴国的爵位与之前各有不同,也是王公侯伯子男,不过王有亲王、郡王,公有国公、郡公,侯有郡侯、县侯,伯有郡伯、县伯,子有县子,男有县男。

    他们的俸禄又有多少?

    ……

    要说现在江莱在干什么,他现在正在自己家中捣鼓滚筒水车,要说这玩意儿的原理看上去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还真是有些难度。

    他家中好像就这么百余人,他调动几十人来做这个滚筒水车,都需要这一天的时间。

    江莱看见了很是高兴,这玩意儿终于做成了,原本他只是想做一个风车来的,他后来又想到了这么一个东西,所以就做出来。

    要说他也真是想一出是一出,不过他家还是有些底子的,要不然寻常百姓家根本不可能让他这么折腾。

    于是他便命人又造了一个巨大的马车,把这个巨大的滚筒水车放在了马车上,准备抬去象山试验一番,今年大旱,象山的庄稼也不怎么样,但由于还靠近河边儿,农民自发的引水灌溉,庄稼也还算是过得去。

    只不过离河水远的那些庄稼全都是半死不活的,这还是农民们一担水一担水挑过来灌溉了一次,这才能勉强维持现状。

    江莱来到大街上,发现竟然与平时大不一样了,街道两旁的角落中,乞丐似乎越来越多,他便询问起了一旁的金安,金安当初也是乞丐,现在却成为了江家的一名家仆。

    “回少爷的话,这些全都是周围县城逃过来的难民。”金安回答道“今年大旱,庄稼全都枯死,所以这些人全都逃到京都来了。”

    江莱这就有些奇怪了“那些县城为何不开仓放粮?”

    “少爷,开仓放粮也是需要朝廷同意才可以的,并不是那里的官员说放就能放的。”金安继续说道“再加上我听说今年到处各地都发生走水,百姓流离失所,所以才逃到京都来,看咱们那儿能不能活下去。”

    江莱这才点了点头,他看到旁边街道角落中,有一些十岁出头年纪的孩子,就如同他的徒弟年纪,他们蜷缩在一起,不停地发抖,虽然夏日里的阳光十分刺眼,气温也非常的高,但他们还是不停地发抖。

    而在另一边则是一对母子,他们蓬头垢面,非常邋遢,两人的腹中都时不时传出一些声音,看来是非常饥饿,就在这时,那个母亲从怀里掏出了一小块儿发黑的面饼,吞咽了一下口水,便将之递给了自己的儿子。

    那个小孩儿应该是饿极了,一把抓过那一小块儿发黑的面饼,一下子吞了下去。

    各处的情况也大致相同,江莱也实在是有些看不下去,于是立即离开了。

    他们来到了象山的半山腰处,这里是一处河畔,江莱立即命令家仆将滚筒水车装上。

    这几十人分成两排,各自拽着一根鹅卵粗细的麻绳,共同卯足了力气将一个巨大的圆形木架,搭建的轮子立着起来。

    众人立起来之后,顿时欢呼了起来,就见到那水车的边缘有一排斜放的竹筒,河水流过,浸满竹筒的同时,推动挡板向前,水车便轮随水转,永不停歇的转动,与此同时,浸满河水的竹筒转到高处下落的时候,河水边从竹筒内倾斜而出,注入河畔搭好的水道,流入不远处的蓄水池。

    无论晴雨干旱,只要河水不竭,这片田地永不会干涸,庄稼都能极好的生长,这简直就是雨水枯竭,干旱之年的福音。

    这里的田地基本上都是江家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滚筒水车做下之后,自然是第一个就用到了自己家的田地中。

    这些田地还都是前些年皇帝赐下来的,这些年全都租给了当地的农户,干旱来临,这些农户自然是最着急的。

    可是在看到这滚筒水车之后,心中立即就升起了希望,纷纷高声呼喊,江莱从欢呼声中清醒,之后便立即命令在场的众人在田地不远处的一块空地当中,挖出一个大坑。

    在场的众人包括农民都不明白江莱想干些什么,但全都不约而同的挥动起了自己廉价的力气,众人一起开工,不到一个时辰,一个长约两丈,宽约三丈,高约五丈的大坑就挖了出来。

    紧接着,江莱要命令众人和泥巴,将滚筒水车中所带的河水流到了刚才挖大坑所积攒下的厚土上面,全都和成稀泥,他让一部分人和稀泥,而另一部分人则开始挖台阶。

    在每一处人能上去的地方挖一处台阶,这样的话,无论这其中的河水有多少,都能够让人能够轻轻松松的提河水上去。

    没错,这便是蓄水池,利用滚筒水车转动,将河水运送到这里,之后人们就可以轻易提水灌溉农田,不用再从那么老远提水了,这无疑就解决了一部分旱灾的难题。

    当然这还涉及到一些问题,那就是渗水与蒸发的问题,要知道河水如果放在地面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渗入地下,或者是蒸发升上天空。

    于是这就体现出了稀泥的作用,将泥抹在土坑的里面周围,这样的话,渗水的问题就解决了,然后便在土坑的上面用竹子或是细木条搭建,将土坑覆盖住,这也就解决了蒸发。

    毕竟蒸发是避免不了的,是自然现象,江莱自然也是改变不了,但他可以改变的,是让蒸发的水量尽可能的减少。

    江莱之后又吩咐其他人,在蓄水池的周围围上一个栅栏,防止其他人不小心走入其中,掉进蓄水池当中,毕竟上面搭建起来的根本承受不住人的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