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学三论及批判(下)(2 / 4)

隐蛾 徐公子胜治 5486 字 1个月前

据“中庸”的原则,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做不到而已,当时的人也没有总结出清晰的阶级理论……别说是当时,哪怕到了现在也很难做到。

但是将来呢?人在现实的世界中,总有想做到但还没有做到的,这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孔子对“大同”进行了很多描述,但他谈的主要是其表现形式,而不是实现方式。

也就是说,孔子描述了一个理想世界,但是在实现方法上,他只是用“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做了核心总结,认为这才符合真正的“大道”。

在孔子所处的历史年代,这在客观上是无法实现的,他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只能当成一种理想。

第三个问题,孔子为什么要崇尚周礼?

孔子崇尚周礼,有人说这是开历史的倒车,确实也可以这样评价,但问题并不能这么简单的概括。

人们很难看清遥远的未来,只能在史书记载上看到曾经有过哪些美好的时代,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往往就是如此。

孔子想恢复周公时代的礼乐制度,目的显而易见,他是想恢复周公时代的秩序。

我们不要忘了,孔子本身就是周朝人。只是他所生活的春秋时代,周天子早就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诸侯割据群雄并起、彼此征伐不休。

孔子的希望,是天下重新一统,结束分裂内乱,恢复稳定与和平。

可以做一个类比,一个生活在东汉末年乱世中的人,怀念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大家应该就能理解了。

但不得不说,他回不去了,东周的乱世不是礼乐制度的崩溃造成的,寄希望于此,只能是刻舟求剑。

孔子崇尚周礼、推崇周公时代,更有另一层现实意义的考量。他要能向人讲清楚,自己所描述的理想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

那时可不比现在,不可能人均高中毕业甚至本科学历,哪怕他描述得天花乱坠,别人恐怕也听不懂,或者内心中没有真正的感触。

但像这种事情,只要能举出一个现实中的范例就简单多了。而孔子能在历史中找到的最佳范例,就是周公时代。

因为它是距孔子最近的所谓“太平盛世”。

周公时代是否像儒家宣扬的那么美好?当然未必!可是在当时的文献记载以及民间传说中,它就象征着一个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世界。

孔子在向人们描述理想世界的时候,只要说一句“就像周公时代那样”,那么听众立刻就懂了。但周公时代并不是孔子对社会的终极理想,那只是小康并非大同。

第四个问题,孔子与柏拉图。

上一讲中我们讨论了孔子与笛卡尔、孔子与王守仁、孔子与马克思,这一讲中补上另一个人,就是柏拉图。

提到“理想世界”这种带有乌托邦性质的概念,有人就会想起柏拉图。柏拉图与孔子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比孔子晚了大约一百来年。

柏拉图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叫理想国,他著名的“洞穴比喻”就是出自这本著作。我很多年前买来看过,当时感觉读不下去,但是非常震惊。

不谈哲学部分,让我震惊的主要是他的社会理想。因为柏拉图所描述的理想国,不仅是上下分明的等级社会,居然还是个壁垒森严的种姓社会。

怎么形容呢,就是将印度那样的种姓制度,执行到最严格、最彻底的状态,看上去好似秩序井然。

当代人不会认为壁垒森严的种姓社会是理想国,可是我们依然会拥有对大同世界的理想,那么孔子与柏拉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

柏拉图的“理想国”强调的是形式,它是以制度为导向的;孔子的“大同”强调的是内容,它是以结果为导向的。

柏拉图认为,只要按照那样一种制度去打造社会,便是他所认为的理想国。

这其中还隐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