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屋 > 穿越小说 > 明越坡 > 第一百五十六章 破庙劫案
    看来人的样子似乎不是普通村民,估计是他们领头的。

    他一出来,其他人立即住了口。

    这人对我们拱了拱手,说道“各位既然是赶路的,那就请继续赶路,到其他地方去歇脚吧。这座小庙宇里不太平,大家就不要在这里耽搁了。”

    一听这话,我就断定这人非同寻常。

    毕竟是领头的,用现在的话说,那是当领导的。这人说话很得体,不似他手下这些普通民众,开口就伤人。

    我立即朝他拱了拱手,正准备说话。

    他手下一个人却先开口了

    “刘大人,我看他们形迹十分可疑,说不定就是这庙中土匪的同伙。

    不能就这么放他们走,先把他们抓起来审问审问。”

    说着,就举着刀向我们逼近。

    从刚才这话中,我们已经知道,这领头的人姓刘,他手下的人叫他“刘大人”,那很可能他也是元朝的官儿。

    那庙中被围之人说不定才是普通民众,才是和我们一条战线上的人。

    见那姓刘的手下步步逼近,陈定邦、罗仁他们也操起了家伙。

    我一看这样对峙下去可不好,连忙示意陈定邦他们收起兵器,对姓刘的他们说道

    “刘大人,你们千万不要误会,我们真的是赶路的。

    也是看见这里围了好些人,感到好奇,所以才过来看看。

    不知这庙中被围的究竟是什么人?

    听你们刚才的喊话,似乎他手里还有个小孩子。”

    那刘大人也立即朝他手下摆了摆手,示意他们收起兵器。

    然后才对我们说道“在下乃江浙省元帅府都事,姓刘,单名基。

    因江浙一带这些年不太平,朝廷让我在这里协助缉拿盗贼。

    这庙中土匪的父亲前些天被我缉拿住,砍了头。

    没想到他一个人偷偷溜到我家中来实施报复,劫持了我的儿子,现在正被我困在这庙中。

    据我分析,你们肯定和他不是一伙的,你们还是快赶你们的路,不要在这里妨碍我们缉拿盗匪。”

    听了他这话,我低头仔细揣摩着他的话,“姓刘,单名基。”那不他的名字就叫“刘基”吗?刘基?刘基……

    “刘基”这两个字怎么听起来这么耳熟呢?

    我反复念叨着“刘基、刘基……”

    突然我一拍大腿,暗想刘基,不就是刘伯温吗?

    于是,我赶紧抬起头,仔细打量着刘基,这人清雅脱俗,目光中透着睿智,应该就是那大名鼎鼎的刘伯温。

    那刘基被我看毛了,疑惑地问我道“这位兄台,有什么不对?”

    我立即回他道“敢问刘大人,也不是也叫刘伯温?”

    那刘基更加疑惑地看着我,问道“不错,我的表字伯温。兄台难道认识我?”

    听他承认了,我立即对他拱拱手道

    “刘大人,久仰大名啊!

    再下姓胡,单名硕。

    我们真的是赶路之人,我们本在濠州、和州一带做营生。

    最近去了趟泉州,因为近来天气不好,不好走水路返回,因此走陆路,准备从这里到杭州,再经苏州回和州。

    刘大人你学识渊博,是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学习的楷模,当然是我认识你,你不认识我啦!”

    刘伯温听我说出了他学识渊博的话,定然也就知道我们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至少也是识书达理之人。

    于是,对我们客气道“兄台谬赞啦!我只不过比你们年长几岁,哪谈得上学识渊博啊!”

    听他这么说,我知道他是认可我们了,不会再把我们当成敌人了。

    于是,我便问他道“刘大人,这庙中究竟是什么情况?这劫持你儿子之人,又究竟是何人?”

    刘伯温道“这说来话长,我简单点给你们讲讲吧!”

    接着就给我们讲起了这事儿的原委。

    原来,这庙中之人姓谭名诚,还不到二十岁。

    他父亲原是个雕刻匠,靠替别人刻印章、刻印书的模板谋生。因为他们家是祖传的这门手艺,因此他父亲在青田县这一带还算是小有名气。

    也就是前些年,这方国珍在浙江这一带起事,徐寿辉一路攻下了杭州,不少人就不安分了起来。

    这其中就包括谭诚的父亲,竟然伙同几个土匪,干起了偷印至正银钞的勾当。

    自前年杭州被徐寿辉攻克后,刘伯温便回到了青田县老家。

    不久,朝廷下达诏书,任命他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任务就是缉拿浙江这一带的土匪。

    虽然朝廷没给刘伯温派一兵一卒,但他还是按照朝廷的指令办事,带着家人、族人组建了一支武装,专门在家乡这一带缉拿盗匪。

    这谭诚的父亲就在今年上半年被刘伯温抓住砍头了,但他们伪造至正银钞的雕刻模板并没有缴获,据说就在这谭诚手中。

    于是,刘伯温继续缉拿这谭诚。

    没想到这小子真是胆大,竟然自己找上门来了,劫持了刘伯温的儿子。

    刘伯温也明确地告诉这小子了,只要他放了自己的儿子,交出伪造银钞的雕刻模板,刘伯温就当他是投案自首,从轻发落。

    没想到这小子还不依不饶了,要刘伯温去他父亲坟头磕头认错,然后再支付一笔赎金,才肯放了刘伯温的儿子。

    刘伯温觉得这小子真是异想天开。

    听了这话,我也大致明白了。我思考了片刻,认为这事还是和解了比较好。

    其一,这刘伯温日后是朱元璋面前的大红人,咱可得跟他搞好关系,如果今天能帮着他救出他的儿子,至少今天也算是和他交了个朋友。

    这其二,那个叫谭诚的,出生雕刻世家,他父亲都给雕刻出伪造银钞的模板,据说此模板还在他手中。

    日后,我们要是得到了这个模板,大量印刷假银钞,一是不用为钱的事儿发愁了,二也是从经济上给元朝统治者一个有力的打击。

    他们这些古人可能不懂得战争不仅要靠双方兵对兵、将对将,血战沙场,更打得的是后勤,是经济实力。

    从经济上拖垮敌人,比攻下敌人的城池要轻松得多,也可以让更多的无辜百姓免受战争的创伤。

    我心里立即打定了和解此事的主意,但问题是怎么才能让双方和解。

    我分析了一下,当下造成双方这种对峙局面的原因,是都过分地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方。双方提出的要求,都是让另一方不可能接受的。

    先拿谭诚来说吧,他要求刘伯温到他父亲的坟头磕头认错,还要支付大笔赎金。

    这刘伯温怎么可能就范呢?

    刘伯温可是朝廷任命的江浙省元帅府都事,虽然朝廷没派出一兵一卒,但好歹也是个官儿。

    他怎么可能为了自己的儿子,去死在自己刀下的土匪坟头上磕头认错呢?

    更别提支付他大笔赎金了,能对这谭诚网开一面,放他一条生路都不错了。

    再说说这刘伯温。

    虽然他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还是什么朝廷任命的江浙省元帅府都事。

    但说白了,这些都是虚的,朝廷不会给他一兵一卒,目前也不会给他一钱一粮。

    说得更透彻一点,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给了他一个虚职,让他去跟那些土匪、地方割据势力内耗。

    现在,他的儿子在谭诚手中,对方随时可以拼个鱼死网破,一刀结果了他的儿子。

    凭什么出来向他投降,然后将自己的命运交在他的手中?

    这谭诚是主动潜入刘家,抓他的儿子。他如果不来,刘伯温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抓得住谭诚。

    说明这谭诚也是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来的,现在要让别人束手就擒,这怎么可能?

    至于这江浙省元帅府都事,我得先跟大家把元帅府这事儿说清楚。

    元朝的元帅府制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始阶段,主要是元朝初期,为了妥善安置一些降将降官,授予了一些元帅的官位。

    其实元军的主要建制是万户、千户、百户这个系统。

    “元帅”这个官位的的确确对于蒙古人来说是个“舶来品”,主要是宋、金、辽、西夏等国有这个官位,因此为了体现对降将的优待,仍让他们担任原来这个职务。

    这第二阶段,是从蒙哥即位之后,只到十三世纪末。

    这个阶段,元朝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治理天下成了首要任务,“元帅”这个官位逐渐减少。

    第三个阶段,就是十三世纪末至元朝灭亡。

    这一阶段,各地纷纷发生农民起义,元朝政府为了苟延残喘,在一些前沿阵地设立了一些元帅府。大部分都是一纸空文,只有个官衔,没有一兵一卒、一钱一粮。

    打个比方,就好象蒋介石败走台湾后,在西南之地大量发放委任状,任这个为什么什么司令,那个也为什么什么司令。

    说白了,就一张纸,没人没枪没钱,让这些人到处招募一些土匪势力,妄图与大陆作最后的抗争。

    当然,这些被任命的人,最终大部分都发展成为土匪势力的头子,在建国初期浩浩荡荡的剿匪运动中,这批人被逐步肃清了。

    因此,要想这件事情和解,我觉得双方必须都作出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