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屋 > 穿越小说 > 大唐武皇第一女官类似小说 > 第二十章 有寇自西来

第二十章 有寇自西来

 热门推荐:
    李亨在长安这般忙的是热火朝天,但是安禄山在洛阳那边一直歌舞升天。看着坐下高呼万岁的群臣,看着眼前的载歌载舞的美人,想着统领六万大军的孙孝哲即将要攻打长安城了,安禄山此刻无比的舒心,在河北,郭子仪李光弼已经推到了河东,史思明开始了一场大反攻,在河南,令狐潮带着十万大军重围雍丘,毕思深也带着大军急攻颍川,现在就数在上党郡的陈千里跳的最欢,安禄山便把在潼关待着的崔乾佑调到河东去攻打上党。

    可是崔乾佑的心情却好不到哪里去,尤其是看着现在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的孙孝哲,恨不得现在就把他给撕了。崔乾佑现在是对安禄山极度的不满,哥舒翰是他打败的,潼关是他攻下的,攻打长安的大功凭啥就让孙孝哲占了。再看看他到潼关后在干什么,喝酒、看戏、泡女人,自己泡女人就算了,还请军中诸将一起玩,明着暗着各种送礼物,明摆着就是要卸自己的军权嘛。要把自己的这支大军交给他,崔乾佑想想就来气,可是不愿意又能如何。崔乾佑叹了一口气,变收拾行装,带着自己的亲兵往河东走去。至于李亨正在长安干得事,崔乾佑一点也不想跟他说。

    五六天日过去了,按理说,李亨在长安的事情大家早就知道了,虽然李亨派人在潼关以西的华州各种散布谣言,虽然京兆府地区的人没有一个往潼关跑的,可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两天前,崔乾佑也隐隐地感觉到了不对劲,然后便斥候去长安探查了一下,但是他却已经不在其位了,自然不谋其事了。如果说来的是其他的将领,崔乾佑定然会良言相告,但谁叫是孙孝哲来接替他呢?

    孙孝哲能走到现在,并非是有多大的军功,有多老的资历,而是他母亲和安禄山私通,才得以受到安禄山的重用,此人极为奢侈,所行俱是裘马华侈,每食皆备玉馔珍馐,性情残忍,喜好杀戮,崔乾佑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个人。更让崔乾佑讨厌的是孙孝哲那副小人得志的样,不就是现在的大燕皇帝是奚人嘛,现在就觉得他这个契丹人很是了不起,一张嘴就说什么我们胡人怎么怎么样,有多么多么厉害,崔乾佑真想啐他一脸,让他明白大燕使他们汉人打下来的,朝中军中效力的大部分都是他们汉人。更让崔乾佑不可接受的是,这个王八蛋竟然说他能打败哥舒翰攻下潼关都是白白捡的功劳,要不是李隆基无能,及令哥舒翰出战,他能赢得这么容易,把他孙孝哲放上去他也能打赢。崔乾佑是啥都不想说了,眼不见为净。

    六月二十日卯时,在一对斥候的注视下,潼关的西侧的大门缓缓打开了,一大队人马从潼关鱼贯而出,斥候们简单数了一下人数后,便有两个人翻身上马,朝骊山奔去。

    将近巳时二刻的时候,李亨接到消息,有八千骑兵从潼关向西而来,李亨连忙招来众人商讨军机,不过大家都没有什么意外,安禄山攻打长安不过是应有之义,七天时间众人都觉得有点长了。只是一条消息,只知道八千人向着长安啊奔来,大家也做不出什么决策。现在就只有等,等以后的消息,不过李亨是一刻也等不了,激动、焦虑、紧张一时间都冒了出来。这是李亨这辈子第一次参与的战争,要让一个只看了两本兵书,一点战例,连战场都没见过的菜鸟把心静下来是不可能的,但是李亨不敢表现出来,不管是原身自小培养的贵族气质,还是李亨不想让人看出来自己的紧张焦虑,都让李亨努力地忍者。

    但是李亨依旧想到前线去,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心里怕得要死,但是他还是想到前线去。而且现在的这种等待让李亨感觉像是被放在火上考一样,李亨一刻也等不下去了。打败仗李亨能接受,但是现在这种像是蒙上了眼睛等待死亡一样的气氛李亨确实想逃离。李亨知道,他再待下去,自己内心的这种焦虑一定会流露出来,然后像瘟疫一样感染全军,他必须要离开这种气氛、这种等待死亡宣判的气氛。李亨决定遵从内心的抉择,到前线去,让激动,让沸腾的热血赶走焦虑,赶走紧张。

    虽说大家都不愿意,他们都觉得李亨镇守在长安最佳,一来可以居中调度,二来可以震慑那些怀有异心的人,不过李亨以自己在前线更能提升军队士气为由拒绝了。将长安政务交给李希言负责,军务交给李承光负责,东宫事务交给张良娣负责。吃完饭后,带上张垍和李泌,以及带上李皋、白孝德以及三千铁甲军,向着骊山奔去。张垍李亨着实不放心,而且李亨身外太子,大唐长安城中的一把手,外出怎能不带高级官员,要不然命令怎么发布,随随便便的人能起草国家正式命令吗?于是李亨就以张垍为中书侍郎,加平章事,让他随驾。至于铁甲军练没练成李亨不关心,但是取下铁链也能当常规重甲骑兵用。

    午时后,又有斥候来报,潼关步骑五万大军出关向着长安而来。

    到了午时六刻,斥候来报八千骑兵已至华州。李亨暗附这八千人来得好快。华州距离潼关有五十多公里,可是这群人一个时辰又四刻就走完了,每小时差不多要跑十五公里路,一般情况下,为了保持马力,骑兵的行军速度也不会超过每小时十公里。而且步兵的行军速度一般不过五公里每小时,前后军严重脱节,这群人可真是不把李亨放在眼里。

    写在后面在古代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分为八刻,一刻近似于现在十五分钟,而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卯时是早上五点,巳时四刻是早上十点,午时四刻是十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