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屋 > 穿越小说 > 嘉靖帝下一个皇上是谁 > 第六十六章 不觉夏去秋已深

第六十六章 不觉夏去秋已深

 热门推荐:
    暴雨之后,秋意更浓。

    原本严酷难耐的天气,骤然之间多了几分凉意。

    兴府幕宾张宣,亦从平素里垂钓的西府湖心岛,辗转到了群牧所东侧的水榭华亭里。

    没有了湖畔垂钓的恬静,此人在水榭里静听梨园,即兴赋诗,却更多了几分名士风流的淡雅。

    朱厚熜带着陆炳、黄锦来到廊院水榭之中时,来自吴越之地的优伶,正用吴侬软语唱着小令。

    张宣仰天躺在椅上,一手羽扇轻摇,一手捻起糕点,送入口中。

    水榭石案上,一香、一茗,几盘瓜果糕点。

    近处,丝竹之声盈耳;

    远天,鸿雁南飞。

    端得是好兴致!

    朱厚熜暗暗腹诽,迈入水榭凉亭,眼见张宣仍旧闭目假寐,也不着恼,踱步石案之前,便见其上摆着一本宋版的《梅林斋记》。

    优伶见兴府世子驾临,口中小令一顿,便要俯身行礼。

    朱厚熜抬手虚扶,示意其免礼。

    翻开《梅林斋记》,许多蝇头小字的批注,映入眼帘。

    批注的蝇头小字,用的竟然是成化、弘治年间士林盛行的台阁体。

    但见笔墨之间,风格峻严华美、又不失正雅圆润,全然没有台阁体固有的僵硬刻板。

    朱厚熜心中讶然,不免对这位幕宾张先生,又高看了几分。

    这台阁体,又称“馆阁体”,最早出现在赵宋,盛极于皇明。

    昔年永乐时,有翰林院侍讲学士沈度,因其馆阁体华美,深受太宗皇帝喜爱,而名动朝野,乃至于片纸千金。

    正统之后,这台阁体又被“三扬”发扬光大,以姿媚匀整为工,号称“博大昌明之体”。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其焉。

    之后的岁月里,士林为求干禄,也竞相摹习。

    横平竖直十分拘谨,缺乏生气,使书法失去了艺术情趣和个人风格,逐渐变得僵硬刻板,满具匠气。

    草草翻了一遍这本宋版《梅林斋记》,朱厚熜看着书上密密麻麻的台阁体批注,赏心悦目之余,心忖暗忖:“便是这一手字,也不知要强过多少所谓名士,怕是袁先生之字,也略有不如。”

    这般想着,朱厚熜合上书,躬身一礼,笑道:“闲日过从,先生委实是好兴致,也委实是写的一手好字!”

    兴府世子出言,小优伶在黄锦的示意下,停下了吴侬软语。

    屈膝一福,悄悄退了出去。

    张宣手中轻摇的羽扇一顿,睁开双目,自躺椅上直起身子,便轻声笑了起来。

    “扰人清梦,着实可恼。”

    说着,张宣放下手中桂花糕,目视朱厚熜,意味深长的笑道:“世子不在袁先生处,学那《韩非子》,却巴巴的寻到我这里,却是所为何事?”

    瞧着这位张先生,又故态复萌,朱厚熜不禁嘴角抽动。

    随行的陆炳,并不晓得张宣胸中锦绣,仍以为此人乃是自恃才高、却命比纸薄的穷酸。

    当即便板着小脸,摆上一副从仪卫司侍卫处学来的恶态。

    斜着眼,嘿嘿的冷笑道:“兀那穷酸,好生无礼。小爷乃兴府之主,何处去不得?能来寻你,便是你百世修来的福份!”

    此言一出,张宣竟也不恼,收起手中扇,遥指陆炳,笑骂道:“孺子无礼,我也不与你一般见识。”

    旋即回身,目视朱厚熜,“仆且猜上一猜,若所料不错,世子寻我,当为的是健斋公之事,可对?”

    朱厚熜微微颔首。

    张宣便眉宇间泛起几抹异色,“敢问世子,先结好九峰公,又欲与健斋公亲近,所谋者何也?”

    “这”

    朱厚熜瞬时愕然。

    若非是早知天命,未来会践祚九五,身为区区藩王世子,他又岂敢去结交九峰公、健斋公这等人物?

    愕然间,便见张宣自躺椅之上站起,继而又咄咄逼人的问道:“结交重臣,世子莫非是要学那宁王!”

    “放肆!”

    此言一出,黄锦霎时间脸色阴沉下来,怒喝一声。

    语出,顿觉失态。

    眼角余光扫向朱厚熜,但见朱厚熜面色阴晴不定,转瞬又似乎是若有所思。

    这些时日以来,以他对张宣此人的了解,断然不会口出悖逆之言,无的放矢的。

    如此想着,朱厚熜抬眼瞧向张宣,果然自其眼眸深处,察觉出几分隐含的深意。

    迟疑片刻,朱厚熜郑重一礼,道:“先生之意,藩府世子之身,结交重臣,颇犯忌讳;反之,如健斋公,亦会是顾虑重重?”

    语落,张宣嘴角浮起一抹笑意,淡然道:“仆也不管世子为何欲结好于健斋公,便正如世子之言,藩府与朝臣走的太近,乃是取祸之道也。

    健斋公高风亮节,乃是道德之士,兴府于他,有救命之恩、避祸之情,这便足够了。过多刻意亲近,反而不美。”

    斜刺里,陆炳唇角微挑,心中疑惑。

    不过他素来是个伶俐的,在王府这种深宫高墙里,见识也要略胜同龄。

    见到黄锦这等素来拿鼻孔看人的内官,尚且对张宣颇有几分敬重,再联想到世子折身拜访,心道:这一位,莫非还是个有能为的?

    这般想着,再看向张宣时,感官又是不同。

    羽扇纶巾,面容清癯,果真是有了那么点名士风范。出口的言语,便也不再造次,只学着世子,唤了一声先生,道。

    “既然有这诸般顾虑,我兴府便什么都不用做吗?”

    张宣瞧着陆炳前倨后恭的模样,不禁莞尔,淡然笑道:“刻意为之,便落了下乘,可若是行事手段巧妙,或有奇效也未可知!”

    水榭里清风徐徐,吹得亭台四角飞檐下的铜铃,摇曳不休。

    朱厚熜俯身给张宣填上茶,“敢请先生教我?”

    张宣竖起一根手指,笑道:“其一,礼数不可缺,健斋公远赴安陆,世子还是需去拜谒一番。”

    此刻,朱厚熜也轻笑起来。

    “先生既说其一,想必是定有未尽之言?”

    “然也,世子且附耳过来。”

    片刻之后,切声私语,便被淹没在水榭华亭清脆飞檐上的铜铃声里。

    拜别张宣,回到中正斋后,朱厚熜心情大好,盘亘胸中的阴云一扫而空。

    随后,便斜依软塌,捧起《韩非子》读了起来。

    这些时日,随着袁先生讲授,许多典故信手拈来,朱厚熜对于《韩非子》也有了许多独到的体悟。

    譬如在《难言》开篇,便有一问,日: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

    此篇里,诸多引用诸多典故之后,给出了两个解释。

    一则,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二则,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也。

    读到此处时,朱厚熜便时常在想:朱家江山,要亡于百五十年后,智脑之上有言“明亡于嘉靖”“明亡于万历”。

    倘若他日践祚九五,定然是要“以史为鉴”,绝不可做那悖乱暗惑之主!

    可扪心自问,坐在那把椅子上,他又是否能善用仁贤忠良,又是否能做到纳逆耳之忠言,而始终奉行如一?

    思虑之间,忽然一阵脚步声自殿外传来。

    不多时,黄锦踩着小碎步躬行而至。

    “世子爷,孙京来了。”

    闻言,朱厚熜不禁讶然,疑惑道:“孙京辞别兴府不过五七日,怎生又来了?可知所为何事?”

    黄锦脸上浮起一抹笑意,“世子爷莫非忘了,如今又到了走百病的时节了。”

    却说“走百病”乃是湖广安陆,在中秋佳节之前的一种活动。

    每值此时,不拘男女,星夜下相邀出门,成群宵行,过桥拜庙,可消百病。

    闻言,朱厚熜恍然大悟。

    旋即便想起升遐而去的父王,一时间竟是唏嘘不已。

    不觉间,未觉夏去,秋已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