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屋 > 都市小说 > 失去才是真正的拥有失去就是拥有 > 第一章 “最老朋友”

第一章 “最老朋友”

 热门推荐:
    我翻看了一遍当年的腾讯微博,看着那些一来一往的留言对话。

    真挚的期待,青涩的表达,饱满的热情……

    2012年年初豆子和小德在澳网的那场比赛,通过tv5,我们一起见证了一场史诗级对决。当然,那场比赛的比赛时长至今在澳网仍然是纪录保持者。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单打网球这种无聊的对垒值得欣赏,我却觉得恰恰是因为单人对垒,你站在场上无比孤独,你得承担起所有的压力与痛苦,所以你无路可退,你只能靠自己的勇气去面对。无论什么样的比分,无论你身处什么样的局势,一切只能靠你自己去坚持和抗衡。勇气与不屈,在孤独之中显得无比崇高。而最具这份崇高感的,我觉得无疑是纳达尔。

    见证了豆子这么多年风风雨雨,见证了2010年圆梦金满贯,见证了多次伤愈复出,见证了法网拿下11冠,见证了他从一而终的坚守……他是我最强大的精神支柱。

    我们就是在那场比赛的某个话题评论区认识的。不同于当时“分边站队”,只见风使舵地支持某一位,我们是4的尊重者,对于任何一位都不黑不擂,只不过论小小的偏心,我是豆粉,她是奶粉。

    时至今日,豆和牛仍然“宝刀不老”,甚至在2017年两人再现巅峰时代,各分一半。无论两人最终大满贯数量如何,都早已不再重要。他们都不负我们的尊重。

    静水流深,彼此被这份“格局”所吸引,你来我往,聊得内容条目甚至需要翻页。而多次熟识之后,自然“转战”qq继续畅聊。

    用当时很流行的话来说,我们算是“网友”。

    互动最为频繁的是那年暑假,在那个还没有盛行“语音连麦”的时代,我们的“连麦”非常原始——电话连麦。虽然当时每个月手机都得买个大套餐,但话费还是常被妈妈质疑。

    ne4s刚刚横空出世,市面上涌现出各种山寨触屏机。我买的第一部智能机就是山寨苹果机,背面的lo是个整苹果,草绿色机身,铃声等各种软件细节都极为仿真。可以说是是学生时代的“新型玩具”。

    我一直觉得95后是对“跨时代”意义理解最深刻的一代,因为自刚开始建立起对世界的感知的少年时代起,我们人生每一个关键时期,都见证了技术的一次新革新。而因为革新的初期总是伴随着很多混乱和漏洞,虽然并不合理,但我们确实受益于其中。就像现在的“云”时代,资源的传播虽然伤害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知识本身的流通终于彻底跨越了时空界限,其经济门槛终于彻底被取消,这对于知识本身而言,或许反倒能让它更好地发挥价值。当然,这并不是倡导“灰色链条”,只是单纯从效果来看,确有此用。

    连着电话,然后一起写作业,学习,累了就一起听歌聊天。当然,网球最终只能沦为引子,后来聊的最多的,还是彼此现实生活中,班级里有意思的人和事,心里的暗恋的对象,以及喜欢的偶像等等。所以,其实后来数据时代的各种“操作”,在我们“原始时代”都算是有了雏形。无论是“连麦学习”,还是“情感咨询”,仔细回想起当时那些看似幼稚的时光,竟都一件不落地经历过。时代变迁,未必物是人非吧。

    而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联系非常碎片化,没再打过电话和语音。

    但是联系方式却在碎片化的文字交流中更新着,从qq转到了微信。

    挺有纪念意义的是,她也是我第一位微信好友。

    如果微信有认识时间的话,她是“最老朋友”。

    市,相距将近1400公里,所以即便相识多年,在中学生时代,我们从没见过面。

    她和我是同一届,但她自初中起就在外国语学校,本科开始就去加拿大留学,所以她忙完申请和手续之后,算是一段假期。当时我在准备高考,于是我们相约二模之后见一面。

    其实那次联系有些突然,因为之前很久都没有交流,但可能多少带着一些岁月情怀吧,她正好想来n市看樱花,所以促成了这次相约。而这放在今天应该叫做“面基”。

    有时候就会觉得生活还是很精彩的,“小灵通”时代的“网友”在数据时代“面基”。

    我们约在我高中时代留下无限回忆的咖啡馆。

    我们聊的最多的内容就是“情感变迁”。悉数了初中时代曾经津津乐道的很多“心里的人”,又倾诉了彼此高中时代的“新际遇”,还聊了很多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

    那天我们算是“重新认识”了彼此。连上了多年来中断了的“交流线”。

    高中时代的情愫,惨淡如此前所提及,经历了暑期的“现实洗礼”,偶遇的一份“惊喜”。大概因为既有很多放不下的牵挂,又受到很多新的刺激,所以整个下半年的心情复杂而挣扎。

    为了放松心情,年底跨年时,我飞去g市和她一起在跨年夜之前吃顿饭。

    那天n市大雾,航班延误了很久,一度以为不能在1月1日之前到g市,不过因为原本买的是早班机票,所以还是在下午如约而至。

    晚上我们一起去吃火锅,聊了心事。

    都挺感伤的,因为我俩高中时代情愫的命运都是“凉凉”。

    不过显然她在加拿大适应得很好,有了新的体验与感受。

    她也给了我许多宽慰,那天我们碰巧都穿了白色内衫和牛仔外套,像情侣装一般。

    我和她的情谊更像一种“遥远的树洞”,彼此见证了彼此在每一个阶段的变化,但是却从未参与其中。

    这种情感实在美妙极了,甚至算是一种幸福,因为当每次感到无措的时候,至少有这样一个可以宽慰你的去处,让你感受到人间残存的一丝温暖与希望,让你度过最艰难的某些瞬间,然后迎来涅槃。

    人生不是所有的情谊,都要始于“一见钟情”,终于“轰轰烈烈”;

    所谓值得,也未必都属于那些“惊天动地”与“生死撕扯”。

    也许还有一些陪伴,它不必多么宏伟长情,它只闪现于你生命中的一些瞬间;

    却总能带给你无限的可能与动力,打开心坝的闸口,释放出“一泻千里”;

    这或许亦是一种别样的确幸。

    ………………

    在这苍凉的世界

    只需有一个角落

    你知道她在那里

    她知道你在那里

    不必花开

    不必言语

    还在就好。